一片片新壓制成的轎車側圍金屬外殼,整齊地掛在模具制造部調試車間墻上,幾處記號筆畫下的小圈格外顯眼。“這個地方跟標準值差個一兩絲”,上海賽科利汽車模具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張春生告訴記者,“絲”是鉗工的口頭語,也就1毫米的百分之一。在別人看來,這其實并不耽誤裝整車,可在張生春眼里,這就是缺陷,不能容忍放任。
他解釋說,電腦方案里,轎車的“四門兩蓋、側圍、翼子板”都設計得嚴絲合縫。只是龐大的模具壓制中,會產生誤差,被壓制的鋼板也會因“延展”部位不同,產生輕微的彈性變形。“可就算是難以避免的微弱誤差,都必須消滅。”自1987年畢業后,張生春進入一汽汽車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做模具制造鉗工。此后20多年職業生涯中,他在工作實踐中獲得大量專業領域的獎項。2009年,作為上海市引進的高技術人才,他從東北來到上海賽科利公司,主抓模具部調試車間的技術、質量、人才梯隊培養,以及前期工藝造型技術工作。
2007年,賽科利公司的模具事業白手起家。張生春進公司兩年后,公司便承接到上海汽車自主品牌的MG5的側圍項目。項目執行過程中,他傾注了20多年的模具經驗,毫無保留,總結出“張氏蹭光法”,至今仍是模具部全體調試車間員工學用的“秘籍”。然而,產品依舊有缺陷!“交給客戶的模具安裝不到設備上,自動化也無法實現。如果將模具重新運回公司,不算加工費,光運輸費用就接近百萬。”張生春果斷決定就在客戶現場干,沒有數控銑用鉆床打排孔,就手工修出達到外表美觀,所有的型面缺陷全部靠他手工修出。此項目在他的帶領下解決了大量難點,如自動化無法正常運行的修復,大量廢料無法滑落……歷時8個月完成交付,開創了賽科利制造側圍模具的先河。緊接著,2012年通用“昂科拉”側圍項目,在他的帶領下,售后4個月便完成模具交付,獲得全國模具協會頒發的“精模獎”。
2011年底“張生春首席技師工作室”成立,經過幾年探索,攻克下20多項重點難題,如翼子板“小耳朵”翻邊產生癟塌、門內板“蝴蝶邊”的調試技巧等一系列課題,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。而更讓張生春得意的是,自己已經先后為公司培養出12個獨當一面的徒弟。
有人說,張生春就是給汽車模具治病的“大夫”,手里的砂輪機就是手術刀,專治疑難雜癥。也有人說他是“雕刻家”,以藝術家般挑剔的眼光,雕琢出產品的完美。只有他自己清楚,那一“絲”的手感,要經過摸索、比較、打磨多少次,才能練就精準的觸覺和矯正能力。
在張生春看來,“工匠”就是要有精益求精,一絲不茍的態度。精雕細琢,把任何產品做到極致。“更重要的是傳幫帶教任務,我要一直鞭策徒弟和員工成為模具界的專家,超過我才行。”他覺得,只有培養更多有知識、有技術的“工匠”,才有機會讓中國制造走向世界。